刷新DNS緩存的命令因系統(tǒng)而異,Windows用戶需打開CMD或PowerShell,輸入ipconfig /flushdns或Clear-DnsClientCache清空緩存。macOS需根據版本選擇命令,如sudo killall -HUP mDNSResponder,執(zhí)行后需輸入管理員密碼,Linux通常需重啟相關服務,具體命令取決于系統(tǒng)配置。
一、刷新dns緩存命令是什么?
1. Windows系統(tǒng)
命令提示符(CMD):
cmdipconfig /flushdns
作用:立即清空本地DNS解析緩存,強制系統(tǒng)重新從DNS服務器獲取最新記錄。
驗證是否成功:執(zhí)行后顯示 已成功刷新 DNS 解析緩存。
PowerShell:
powershellClear-DnsClientCache
適用場景:Windows 8及以上系統(tǒng),功能與CMD命令相同。
2. macOS系統(tǒng)
終端命令:
macOS High Sierra (10.13) 及以后版本:
bashsudo dscacheutil -flushcache; sudo killall -HUP mDNSResponder
舊版本(如El Capitan 10.11 - Sierra 10.12):
bashsudo killall -HUP mDNSResponder
更早版本(如Yosemite 10.10):
bashsudo discoveryutil mdnsflushcache
3. Linux系統(tǒng)
默認無全局DNS緩存:
Linux通常依賴本地解析器或外部服務,需根據具體服務刷新:
systemd-resolved(Ubuntu等):
bashsudo systemd-resolve --flush-caches
dnsmasq:
bashsudo systemctl restart dnsmasq
nscd(Name Service Cache Daemon):
bashsudo systemctl restart nscd
4. 瀏覽器緩存
Chrome/Firefox/Edge:
瀏覽器可能緩存DNS記錄,需單獨清除:
快捷鍵:Ctrl + Shift + delete(Windows/Linux)或 Cmd + Shift + delete(macOS),選擇清除“DNS緩存”或“所有緩存”。
Chrome地址欄輸入:
chrome://net-internals/#dns
點擊 Clear host cache 按鈕。
二、dns緩存多久更新一次?
TTL(Time to Live):
DNS記錄的生存時間,由域名所有者在DNS記錄中設置(單位:秒),決定緩存的保留時長。
常見TTL值:
動態(tài)IP:通常為 5分鐘到 1小時。
企業(yè)網站/服務:可能設置為 24小時以減少DNS查詢壓力。
臨時變更:可能設置為 1分鐘以快速生效。
緩存更新邏輯:
當本地緩存的DNS記錄超過TTL時間后,系統(tǒng)會自動丟棄舊記錄,下次查詢時重新從DNS服務器獲取最新數據。
手動刷新:通過上述命令可強制立即更新,無需等待TTL到期。
影響TTL的因素:
ISP緩存:部分互聯(lián)網服務提供商會額外緩存DNS記錄,可能延長實際更新時間。
公共DNS服務:如Google DNS或Cloudflare DNS,通常遵循標準TTL,但可能有內部優(yōu)化策略。
總結
刷新命令:根據系統(tǒng)選擇對應命令。
緩存時間:由域名TTL決定,通常為幾分鐘到24小時,手動刷新可立即更新。
建議:修改DNS記錄后,先降低TTL值,等待原TTL過期后再修改記錄,可減少全球同步延遲。
刷新后,系統(tǒng)會立即丟棄本地DNS緩存,強制重新從DNS服務器獲取最新記錄。若涉及瀏覽器緩存,還需在Chrome/Firefox中按Ctrl+Shift+delete清除數據,或通過chrome://net-internals/#dns手動清理。DNS記錄的實際更新時間由域名設置的TTL決定,手動刷新可繞過等待,快速生效修改后的DNS配置。